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最富有的時候 你的生活也是最貧窮的 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 一個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過自得其樂的生活 抱著振奮樂觀的思想 如同居住在皇宮一般 犯不著千辛萬苦求新 無論衣服還是朋友 把舊的翻新 回到它們中去 萬事萬物沒有變 是我們在變 ~ 梭羅 《瓦爾登湖》 【陋室銘】 ~唐·劉禹錫 這篇短文表現的主題就是通過對陋室的描繪和歌頌,表達了作者甘於淡泊、不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與權貴同流合污的清高品格。 有人認為,劉禹錫寫此文時已是貶謫生活的後期,心情比較穩定,追求安樂恬淡的生活,同時文中又有讀佛經的內容,所以銘文流露了一種避世消閒的消極成分。對此應從兩方面分析:當社會處於黑暗時期,文人官吏們有兩個出路,一是與腐朽勢力同流合污、自甘墮落。一是退一步,如孟子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氣和獨立人格。相比之下,後者更值得肯定,劉禹錫選擇的就是這一條路。 本文在寫作上的特點是巧妙地運用比興手法,含蓄地表達主題,開頭四句既是比,又是興,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龍引出德馨,言名、靈暗喻陋室不陋。用諸葛廬、子雲亭類比陋室,表達了作者政治、文學的兩大理想,最後引孔子的話作結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文章還運用了借代、引用典故等修辭手法。 這篇銘文在寫法上也獨具巧思: 首先,文章借助陋室說理,以抒情的筆調表明作者高潔的品格,事中見理,景中顯情,可謂「情景相生」----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這樣就把作者的閒情逸事,居室美景寫得含蓄生動而意韻悠遠。 其次,文章以駢句為主,給人一種視覺上的整齊之美。同時,文章又重在五言,間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參差,加之文章一韻到底,使文章節奏明快、語言錯落有致,在聽覺上給人音樂的美感。大量運用了排比、對偶的修辭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種磅礴的文勢,如開頭幾句排比,使全篇文氣暢通,確立了一種駢體文的格局。對偶句易形成內容的起伏跌宕,如中間的六句對偶,既有描寫又有敍述,言簡意豐,節奏感強。 再次,文章善用典故及引用古語。如借「諸葛廬」、「子雲亭」以自況,且引用孔子之語——「何陋之有?」 ——說明陋室「不陋」,從而增強了文章說理的可信性和說服力。 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標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業律已,表現為一種對人生失意與仕途坎坷的超然豁達和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惟其如此,我們與其視其為一篇闡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說這是一首讚頌陋室以顯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詩。這是一篇充滿詩意的韻文,所以能傳誦不衰,膾炙人口。 這篇不足百字的室銘,含蓄地表現了作者安貧樂道、潔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與世事沉浮的獨立人格。它向人們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儘管居室簡陋、物質匱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實,那就會滿屋生香,處處可見閒情逸志,自有一種看破名利的精神力量。銘文中也反映了劉禹錫的偉大抱負,他引用諸葛廬和子雲亭是有其特殊含義的,諸葛亮是政治家,揚雄是文學家,這也是作者一生的兩大理想,早年他在革新中急流勇進、雄心勃勃;貶謫後他就涉足文壇,最後終於以文學家名世。因此,文中還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在內。 ~ 網文共賞 |
天道至大 | ![]() |
易道天成 |